開放城市共同體正式發佈AI產業創新藍圖,助力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

        11月4日,為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地區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產業協同與合作。“長風大潮匯香江 新質開源鑄科創”——OCC 2024 大灣區與長三角AI產業協同論壇在香港成功舉辦。這是開放城市共同體繼2024年初在香港成功舉辦首屆開放城市論壇後的又一重要盛會,為促進區域間科技創新與產業協同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交流平臺,更為構建開放、共生、可持續的城市共同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本次論壇上,我們不僅見證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開放城市共同體實驗室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備忘錄》的正式簽署,這標誌著區域合作的深化與擴展。同時,開放城市共同體發起人杜玉傑先生也正式對外發佈了具有前瞻性的AI產業創新藍圖。這一藍圖詳細闡述了通過Labcubator模式深度整合包括研發在內的AI產業資源與投資孵化能力,構建一個強大的AI產業協同創新平臺。此外,該計畫著重於加強全球科技合作,把握新一輪科技創新的機遇,推動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和產業化,為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图片1.png


01PART ONE

彙聚創新力量共建開放城市共同體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開放城市共同體創新概念應運而生,它們代表著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模式,旨在通過開源開放、資源共用和創新驅動,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區域間的協同進步。這種模式的實現需要集合政府、企業、學術界以及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參與和貢獻智慧與資源。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本次論壇得到了眾多合作夥伴的鼎力支持。活動由深圳市羅湖區科技和工業資訊化局、國際開放城市共同體(OpenCity Community International,簡稱:OCCI)、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香港科技園公司、新微創源孵化器聯合主辦,深圳雨本資訊技術有限公司負責承辦。同時,汽車晶片百人會、廣東微技術工業研究院、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香港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斑馬星球、WORLD INNOVATION CENTER LIMITED等機構也作為協辦單位積極參與其中。這些合作夥伴的加入,為論壇提供了強大的資源和網路支持,也彰顯了構建開放城市共同體的廣泛共識和行動力。

        同時,論壇還成功吸引了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的政府代表、科技精英、產業領袖等100多位代表參會,他們的參與不僅是對構建開放城市共同體的認可,也是對這一願景的有力支持和實際貢獻。


微信图片_20241107174619.jpg


        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中共深圳市羅湖區委常委、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馮健,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開放城市共同體發起人、香港英諾天使基金合夥人、權智(國際)有限公司主席譚偉豪,開放城市共同體發起人、斑馬星球科創加速平臺發起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洪為民出席並為活動致辭。

        與會者共同探討了人工智慧、晶片生態鏈、數字金融、智慧城市等前沿話題,並就如何通過政策引導、資本助力和國際合作來激發科技創新的潛力、推動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進行了深入討論。

        隨著論壇的成功舉辦,開放城市共同體與開放的城市共同體的構建正在從理念走向實踐,從底層加速構建。為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城市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微信图片_20241108183630.jpg

微信图片_20241108183747.jpg



02PART TWO

從產業中洞察,通往未來城市的開放之路


        在本次論壇中,一系列深刻的主題演講為構建開放城市共同體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和啟示。

1. 創新模式引領未來:OCC AI產業創新藍圖正式發佈

        開放城市共同體創始發起人、OCC Lab執行董事杜玉傑先生發表了題為《開放城市的共同體與開放的城市共同體》的演講,並正式發佈OCC AI產業創新藍圖

       杜玉傑指出,人類文明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重塑全球城市的經濟格局。當前,我們正處於新一輪科技創新的前沿,開放城市共同體汲取了OpenStack開源基金會和伯克利AMP實驗室的精髓,創新性地提出了OCC模式:Labcubator。這一模式將實驗室的深度研究與孵化器的市場活力完美結合,為AI產業的核心發展注入新動力。OCC旨在構建一個以AI產業為核心的創科生態體系,從算力、演算法、數據三個關鍵維度出發,佈局算力基礎設施、開源大模型和數據要素,打造AI產業協同創新平臺。此外,OCC持續加強與內地及全球的科技合作,發揮“香港科研,內地量產,全球市場,國際融資”的優勢,重點關注晶片半導體、數據交易和AI產業協同基地等合作資源,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進程,同時為創科人才提供全面的支持和發展平臺。開放城市共同體 AI產業創新藍圖旨在為香港乃至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方向,助力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杜玉傑在論壇上強調:“我們堅信,通過這樣的合作和創新,我們能夠共同推動科技進步,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微信图片_20241107105154.jpg


2. 開放城市共同體的四大願景

        開放城市共同體的使命是開放技術驅動城市可持續發展,而這一使命的實現具體將在開放、共生、可持續價值觀的指導下,借助於技術迭代、商業創新、產業賦能和城市美好四大願景的實現而達成。對此,嘉賓們進行了闡述與展望:

技術迭代華人大數據學會執行會長、大灣區國際資訊科技協會副會長車品覺在題為《智能演進,人工智慧發展的必經之路》的演講中指出,根據新摩爾定律,AI的能力每18個月翻倍,通用人工智慧和電腦能力定將成為推動發展的關鍵武器。他的觀點表明,OCC通過不斷推進技術迭代,有望確保在人工智慧等領域保持先進地位,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商業創新清華大學長聘教授(美術學院)、清華珠三角研究院未來設計創新中心主任徐迎慶教授聚焦於《智慧融合,學科交叉與設計創新探索》,探討了學科交叉與設計創新的重要性。他提出,應打破現有學科界限,鼓勵在相關領域開展系統性的前沿探索,實現天馬行空的創意與腳踏實地的實踐相結合。這種跨領域的商業創新模式探索經驗有助於OCC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優勢。

產業賦能廣東微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馮錦鋒以《智能傳感,人工智慧時代的基石》為題,闡述了智能感測器在構建智能化基礎設施中的關鍵作用。他的觀點展現了OCC的一個願景,即通過智能技術的應用,為各行各業賦能,推動傳統產業的數位化轉型,提升生產效率,並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從而實現全面的產業升級。

城市美好城市歸根結底是人的活動,產業最終聚焦的仍是人的活動,因此,對人才的關注便是OCC的應有之義。OCC Lab首席科學家、原IBM中國研究院副院長陳瀅在《長風大浪,OCC視域下AI人才生態構建戰略》中提出,技術迭代驅動AI人才持續成長,引領未來創新;商業創新激發AI人才創業精神,實現技術與價值的雙重飛躍;產業賦能讓AI人才成為傳統行業的變革力量,推動數位化升級;而城市美好的意義也非常大,它有助於吸引AI人才共建智慧生活,塑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图片2.png


03PART TWO

戰略合作簽署共創城市發展新篇章

 

        論壇現場,中共深圳市羅湖區委常委、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馮健,以及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營運官莊偉泉,開放城市共同體的創始發起人、OCC Lab執行董事杜玉傑代表各自機構,共同簽署了《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開放城市共同體實驗室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備忘錄》,此次簽約儀式得到了鄧湘雄、譚國鋒等OCC開放城市共同體發起人的共同見證。羅湖區的參與不僅為這一合作增添了分量,也象徵著開放城市共同體的願景得到了業界領袖的廣泛認可和支持。

        此次戰略合作備忘錄的簽署,標誌著三方在人工智慧技術、大數據應用等關鍵領域的合作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通過這一合作,簽約各方將共同致力於推動區域AI產業的快速發展,加速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為區域乃至全球的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貢獻力量。

        這一戰略合作的達成,不僅是對開放城市共同體理念的有力踐行,也為未來城市發展描繪了一幅充滿廣闊前景的藍圖。它預示著一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開放合作為動力,以共同發展為目標的新時代的到來。


图片3.png


04PART TWO

“咖啡時間”探索開放城市共同體的無限可能

 

        在本次論壇中,特別設立的“咖啡時間”分組討論環節是亮點。上海新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新微創源孵化器)總經理、汽車晶片百人會秘書長任佳,作為主辦方代表之一,介紹了討論環節的相關規則,並擔任OCC“咖啡時間”的首屆主理人,確保了討論的順利進行。


图片4.png


        在這一環節,與會者圍繞《晶片生態鏈的全球競爭與區域生態協同》、《數字貨幣與金融區域化:探索跨境貿易中的貨幣橋機制》、《智能城市與區域發展:邊緣計算與低空經濟的融合》以及《AI人才及教育》等主題展開了積極的互動。他們分享了各自的經驗,並探討了合作的可能性,為大灣區與長三角地區的AI產業合作搭建了一個新的平臺。這不僅為AI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時也展示了OCC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OCC聚焦科技商業新生態的變革與發展,致力於從技術迭代、商業創新、產業賦能和城市美好四個維度,助力城市(企業、機構、組織)發掘開源新生態重塑過程中的新技術、新機遇、新挑戰,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歡迎並期待每一位同仁加入OCC社區,共同構建一個開放、共生、可持續的創新平臺。